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时间 : 2012-08-30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4年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兼职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11人。中心主任为康保成教授,主要学术带头人有黄天骥、叶春生、康保成、欧阳光、高小康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教授担任。其他专家学者、学术委员分别来自于海内外的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研究领域。

  20世纪50年代,著名戏曲史家王季思、董每戡创建了古代戏曲研究方向,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研究骨干,使该研究方向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由顾颉刚、钟敬文等前辈创立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传统,也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中心以这两个研究方向为基础,同时结合非物质遗传保护对策研究,建立起一支传统深厚、梯队健全、成果突出、跨学科的研究队伍。

  近年来,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2002年,王季思教授主编的《全元戏曲》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康保成教授的专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获得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高小康教授的论文《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遗产》受到学术界内外广泛关注。2008年,黄天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结项成绩为优秀,正式出版后获得海内外广泛好评。除此以外,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进展顺利,研究成果不断见诸于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或者正拟结集出版。

  通过参与重大项目,中心培养的研究生受到了文献与田野调查的双重训练,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大大增强。宋俊华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刘晓明的博士论文《杂剧形成史》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黎国韬的博士论文《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

  在境外交流方面,中心先后与美国民俗学会、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剧博物馆、神奈川大学的21世纪COE项目--人类文化的非文字资料的体系化研究、名古屋大学国际交流部签定了合作协议,实现了师生项目交流。此外,中心独立召开了3次以上的国际学术会议,有20余名外国学者参与。同时,先后接待了多名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来访学者,开展了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并且,中心前往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会议达二十几人次。

  中心创办的学术期刊《文化遗产》,成为国内首个以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科研论文的阵地,在学术界获得好评。中心所属的岭南剧社,在全国高校业余京剧演出比赛中屡屡获得好成绩。

  在社会服务方面,中心为广州市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训班,为市文化部门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作出贡献,有两位教授受聘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此外,中心在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工作站,与地方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调研、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同时,中心专家多次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瞭望杂志、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东方早报、人民网、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的采访,并被各大网站转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网址:http://www.cich.org.cn/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