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座谈会在京举行

时间 : 2013-12-18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 邓之湄)12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座谈会”。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雒树刚指出,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是增强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国际思想文化斗争的迫切要求。

  对于如何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雒树刚强调,第一,必须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也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话语源泉。第二,必须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生动的实践,中国梦本身就是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第三,必须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第四,必须正确对待西方话语体系。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认真学习借鉴西方话语体系的有益成分,同时又要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王伟光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完备,影响力战斗力还不够强大有力,与我国目前的国家实力和享有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以各种形式传入我国并产生影响,在某些学科领域甚至成为主流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和削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不少同志还缺乏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意识还不强,对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还不深入,运用中国化的话语体系阐述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差距甚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学术话语“中国化”和“走出去”的任务还很繁重。

  王伟光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把创新话语体系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用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及其中国式的话语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王伟光强调,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必须着力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胜轩、李捷、张江、李培林,中央纪委驻院纪检组组长张英伟,院秘书长高翔,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等出席会议。李培林主持会议。

  李捷、李卫红、张伯里以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书林、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郑杭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邓纯东在会上发言。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主题,畅谈了各自的思考与见解,并积极建言献策。

  李捷表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以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经验、中国梦为中心;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外文化。

  在论及如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时,张伯里认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把握好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群众话语之间的关系。社科学者既要会用内行话和学术圈的人交流沟通;又要会使用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语言,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还要说好资政务实管用的话,使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真正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李卫红表示,教育部将着力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传播转化等方面,努力发挥高校优势,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出新贡献。

  中央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