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文化与资本的对话”的上海文化论坛在沪举行

时间 : 2014-01-27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李玉 胡言午)在近日召开的主题为“文化与资本的对话”的上海文化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指出,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来说,金融危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某种程度上挑战大于机遇。

  建立在更为先进的文化自觉意识上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预设必须回答文化应从哪里来、应到何处去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全国经济哲学学会会长张雄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要求我们积极重视资本的效率功能。”但是,资本的内在秉性决定了其既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又有作为市场运作的润滑剂、推进器的功能,因此,“我们需要拥有一种更为先进的文化自觉意识、比资本世界观更高一层的文化世界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重大创新的很好机会。”

  文化的市场化趋势的出现,是源于人类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出现了重大变化。张雄认为,智能化时代带来了二律背反,将理性、思考留给了工具,而把直觉、想象、表象、审美留给了人类自身,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互动共存的世界。

  文化产业是一种影响力经济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何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何承伟认为,它的发展依赖于人经验、技能、知识和创造力,更应体现对人的尊重。这一产业满足人们精神消费和对文化需求,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权利转让获取经济效益。这种对权利的注重是文化产业走向服务性经营和产权经营结合的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认为,文化作为资本的具体价值形态,一方面具有投资价值,文化消费需要满足和迎合人们的精神消费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增值性,可以为其他事物和对象提高文化附加值。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范畴,其次才是经济范畴。

  因此,“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影响力经济”,何承伟认为,文化对社会影响力的贡献超过对经济的贡献,其影响力无法用金钱衡量。文化只有在扩大影响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取经济效益。在今天,影响力经济更多依赖注意力资源,即依赖于全媒体产业结构的形成。从世界文化集团的走势不难看出,文化产业正从单一的规模化发展向专业化发展转变,最终文化产业各领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专业化基础上实现规模化,由此追求更大的效益。

  文化产业需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再生产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一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和现实的感受,也积淀着该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原则。

  胡惠林认为,目前文化产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错在把GDP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唯一目标、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和资本追求,偏离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初衷。投资文化产业,不只是为了提高国民生产总值(GDP),而是要获得文化资源的再生产,以形成新的文化投资价值形态,实现有形资本的无形增值。

  谈到中国文化魂,很容易想到中原文化。但是王战认为,中国文化的顶峰是江南文化。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形成了海派文化。因此,海派文化软实力应该站在前沿,并作为中国对外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何承伟认为,中国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将其转变为文化的社会价值,继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