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中国修辞学会年会召开 学者研讨中国话语与社会发展

时间 : 2014-06-06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修辞既是话语的过程,也是话语的产物。面对大众鲜活而蓬勃的语言生活,修辞学研究应当与语言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应开放包容,也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5月31日,在福建泉州召开的中国修辞学会2014年年会上,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陈光磊表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辞学学术形态,是目前学界亟待思考和实践的紧要课题。

  此次年会主题为“修辞学·中国话语·社会发展”,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范铸认为,修辞学的根本目标是,以对言语行为的分析入手,有效推进个体的社会化、群体的互动性、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更是一种行为过程,一切使用语言的过程都是修辞过程。”在胡范铸看来,当代生活中,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人与机构的语言交往如何现代化,应当是修辞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需要对修辞学的核心概念“言语行为”进行重新定义,构筑“新言语行为”的研究。“新言语行为”是在一定的人际框架和语境条件中,某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图,结构出一个语篇,借助一定的媒介,使得另外的行为主体做出有关联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言语行为主体中的“我(说)”、“你(听)”、“他(监督)”,是遵循一定规则的“游戏”。

  语言承载了沟通交流、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等重要社会功能,它包括“外在语言”和“内在语言”。前者是指口语,即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后者则是指存在于人脑心智中的自然客体,是人类千万年来遗传形成的信息“编码—解码”系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认为,人与人之间言谈交际的过程,就是彼此不断传递—接受信息(包括情感在内)的过程。“语言信息”不仅包含说话一方所要传递的信息,也包含听话一方所感受到的信息。

  围绕全球化及信息技术革新向语言学学科提出的新课题,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林华东认为,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本土化理论创新不足,学科难以在国际学界获得话语权。由于汉语语言体系与印欧语语言体系存在差别,因此,中国语言学界必须在研究范式嬗变和方法更新上,创新本土语言理论,以解释汉语的语言事实。

  从本土化角度提出切近实践的语言学理论是会议的热点议题之一。与会者表示,应从语言的实际问题出发,展开交叉研究,发挥语言学对其他学科的阐释、支撑、创新功能。林华东说,“语言学已经与其他学科开展了交叉融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一批新型学科。我们不仅要善于汲取外来理论,还要继承历史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中国语言学科的新表述、新概念、新范畴。”

  胡范铸认为,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沟通交流更加便捷的今天,语言学特别是修辞学研究面临新的转向:积极促进经济活动、大众传播、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等。

  会议由中国修辞学会、泉州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来自全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修辞与中国社会语言生活的现代化,当代生活中的流行语研究,国外修辞理论、语用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的新进展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李玉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