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召开

时间 : 2014-06-09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现代世界,语言能力正在变得愈发重要。正是通过语言,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才得以传承与传播,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才成为可能。6月5—6日,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前,刘延东会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和各国教育部长。

  刘延东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促进了人际沟通、知识传播、文化繁荣、对外交流与合作,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刘延东说,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样文明交融互通的时代,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合作已成为时代的紧迫需求。她倡议,各国应尊重各国语言文化特色和优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享人类语言文化成果,使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更加坚实。构建优质语言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保障人人享有接受语言教育的机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为语言文字的开发、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和规范标准体系,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开幕式,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致辞。此次大会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学者、政府官员和学术团体代表参会。

  开启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石

  语言能力包括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表达自己、理解别人的能力,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与会学者认为,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语言能力在创建和传承人类文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语言的教学可以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在习得第二语言沟通能力的同时,以更宽容的视角看待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穆罕默德·萨迈赫·艾玛表示。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指出,人类对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孔门四科就包含了“言语”一科;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对话集》也谈到语言的起源和语言在认识中的突出地位。“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文字的产生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语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掀开了现代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

  “语言是最基本的纽带,它可以表达、记述事实,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展示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它也可以进一步表达我们对人类尊严的捍卫,加强人类尊严的实现。”博科娃表示,和谐社会建设要建立在国家和文化之间彼此理解的基础之上,这要求在国际事务中,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共同的命运和责任,“这些都反映了语言的重要性”。

  “对于语言的功用,不能只看到它具有工具性,更要认识到它还具有资源性。对于语言能力,不能只关注个人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关注国家的语言能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说。

  以语言多样化促进文化多样性

  “语言教育是人类实现教育相关目标的基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心进一步促进语言多样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文化多样性。”博科娃介绍说,本着同样的宗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授权下,其下属各区域委员会,也在不断推进语言多样性的发展。

  “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方言复杂、发展迅速、不断开放的大国,双语双言甚至多语多言,日益成为社会语言生活的常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认为,讨论语言能力,无论是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还是国家的语言能力需求,都必须正视现实中语言能力的显著多样性。面对语言能力的多样性,国家语言教育体系的设计和创新也必须建立在语言教育多样化的基础上。

  语言教育与语言能力提升、语言多样化实现息息相关。李卫红表示,当前国际交往与日俱增,对语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语言教育要应用现代传媒手段,提高效率和质量;拓宽视野,关注经济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陆俭明表示,提升个人与国家语言能力的前提是设法增强全民的语言意识,而语言教育不只是学校语言课程的任务,其他课程乃至家庭、社会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应进一步制定符合国情的、更为科学的语言教育政策,提倡大量阅读、大声朗读、重点背诵,针对不同教育情况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

  搭建语言之桥 填平历史鸿沟

  会议形成的《苏州共识》提出,“促进人民、机构、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表示,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语言的功用急速地跨越民族边界,成为不同文明沟通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近两个世纪中,强制、训诫和灌输式的“我对你说”或者“我说你听”成为常态。随着民族觉醒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层次、多国别、多民族之间的对话愈发重要,平等、尊重和协商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历史所造成的鸿沟有可能被逐渐填平。“如果想广泛而深入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其所涉及的语言问题必须解决。”

  “语言能力是认知世界、了解异国文化的钥匙。”李卫红提出,在交流借鉴中,语言自身也得到了丰富发展。公元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不仅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而且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与表达。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英语中的“功夫”、“普通话”等词就是汉语拼音直接音译而成的。

  与会学者还提出,语言政策、语言教育和语言技术是不同文明间开展深入对话亟待突破的瓶颈,各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说服具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搭建“语言之桥”。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