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汉举行-学者为非遗保护与民俗研究建言献策 ...

时间 : 2014-06-24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郝日虹)6月21日至2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仙桃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朱进出席开幕式并分别作大会发言和重要讲话。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对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其在现代化冲击下生存、保护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黄永林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辉煌,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界、认识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产的不可再生性,我们必须加以保护。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保护和研究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在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时,黄永林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在一个全球化的同构性与地方差异性同步发展的时代,传统生活还存在,本土文化也并没有消失。在大众媒体、互联网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的今天,我们的文化是在原生文化基础上在再造。换言之,以往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创造文化,现如今则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因而,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源于人类文化上的需要,也是源于人们生活上和市场经济上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宪昭研究员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神话研究”提出了自己思考。他表示,神话作为以一种以语言或文学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信仰及民族活动的最好诠释,而且在特定的时期规范着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价值观塑造功能。不过,由于神话具有主观性、动态传承性和服务现实文化需求等特点,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尊重其自身特点和规律。

  他建议,首先要充分认识民族神话作为“文化大传统”的现实意义,摒弃以往只书写文化主流化的误区,还原神话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再者,要应用好当代文化传媒保护民族神话的功能。注重民族神话数字资源中的音影图文建设,充分利用当今传媒平台,做好各民族神话的综合性开发和立体性呈现。此外,要坚持科学规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强调跨部门、跨地区合作。做到田野调查与文献开发并重,全面抢救和整理一些具有代表性而又面临濒危的神话资源。必要时,还需将民族神话列入民族地区乡土教材以及义务教育民族文化辅助性读物,发挥中华民族神话这一优秀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桑俊围绕“城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保护”进行了阐释。她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中,城市文化的建设显得日益重要与迫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等。相较于城市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更具有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和隐性的精神传统。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当关注并利用这些独特的文化模式,以此增强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和张力。相得益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