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举行

时间 : 2014-09-11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回顾400年来的东西碰撞和思想对话,汉学之道,绵绵若存,不仅在于‘心理攸同,道术未裂’,更在于东西会通、熔古烁今、鉴往知来。”9月6日,由中国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举行,大会旨在跨越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学科主题,从多角度回顾东西方400多年的学术交流传统,深化新形势下的汉学研究。

    汉学研究空前开放

  “当代汉学研究的特点是整体化和本土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表示,当代汉学研究不仅关注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更注重对中国各领域的整体研究,是所有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共同研究的领域。从中国本土情况看,汉学虽然长久以来一直被看作舶来品,但当下的汉学研究有本土化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国文化的复兴遥相呼应。

  “如果把孔子学院看作中国人参与海外汉学的组成部分,那么,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汉学平民化、大众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维规说。

  “当代汉学研究空前开放、开明、多元。”美国青年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讲师本·哈默告诉记者,历史上,西方汉学家以西方宗教信仰和教义为标准分析中国经典,如今他们开始反省和自我批判,并注意把中国历史和传统思想置于中国自身应有的文化语境下加以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单继刚看来,当今汉学研究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远观型研究变为介入型研究。对汉语源文献的研究更加深入,各种文献译介力度加大,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多。二是建构型研究变为经验型研究。海外汉学研究进一步经验化和科学化,部分地抛弃了规范性、功利性研究。三是局域型研究变为全景型研究。从研究时段来看,以往重古代,现拓展到近现代;从研究领域看,以往重语言、文学、哲学、历史、考古等,现在拓展到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等领域;从研究问题看,以往重理论、学术问题,现在拓展到现实、政策问题。

  打破汉学研究内外隔阂

  “我们汉学家也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中外学者多交流,让外国人多了解中国。”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说,许多人并不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和由此衍生的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之道。因此,汉学家的基本责任是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新形势下的汉学研究,应该打破20世纪50—70年代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的隔阂,综合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问的新知。”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表示,在全球化时代,将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联系起来,既有利于世界了解我们,也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说,通过深入认识西方汉学传统及其方法、问题和思路等,能在更广阔的视域中产生更多对话和碰撞。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田辰山认为,汉学研究阐释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承续性,有助于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表象,纠正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误读与误判;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能力,打破关于中国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局,让汉学研究朝着东西双向互动共赢的话语体系转变。

  “汉学研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旭说,中华文化可为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有益思考和借鉴。在全球化时代推进汉学研究,以宏阔胸怀和高远目光来思考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获得更多宝贵经验,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建立“大汉学”成显著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建立“新汉学”、“大汉学”已成显著趋势。对此,不仅应当扩展传统汉学的研究领域、打破路径依赖、融通中外学术、跨越学科界限,而且应当与世界大势相生相动。中国学界需加强与海外汉学界的交流,积极搭建一系列规模化、制度化的交流平台,培养兼容中外、知己知彼、继往开来的青年汉学家。

  “我们在与海外汉学展开学术互动时,要建立学术自信与自觉,纠正他们长期形成的有问题的中国观。这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国学术重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过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说,在对待海外汉学时,要注意从跨文化角度加以分析研究,一方面要学习其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其学术和政治背景。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亚斯尼科夫认为,中国汉学分析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西方汉学则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中国的现实,两者应互融互通。“汉学家应当探索一种整体研究方法,把各种具体学科综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这应当成为汉学研究的总体指导原则。”米亚斯尼科夫说。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