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王俊秀、杨宜音等专家提出:重建社会共享价值观

时间 : 2014-10-26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108日在京举行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上,王俊秀、杨宜音等专家根据对社会价值观的调查、测量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信任、慈善行为、网络行为和邻避效应等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倾向研究基础上提出,要重建社会共享价值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出席发布会并致贺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主编王俊秀、杨宜音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界的专家学者数十人出席会议。

 

蓝皮书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各群体的社会感受、社会情绪及其行为倾向,从社会文化价值观与社会现状感知的宏观角度调查研究了近年来中国社会心态的新特点、新情况。特别是蓝皮书以深圳、黑龙江等地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中国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紧扣中国社会实际,在针对造成各社会群体观念与价值的社会原因的探索上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本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成果的第三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专业调查机构的专业人员。本书的主题是重建社会共享价值观。本报告分析了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契约观念等十几种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提出:要重建社会共享价值观。专家认为,社会共享价值观的重建必须以朴素的个人价值观为基础,要坚守一些正经受冲击的传统社会美德,在尊重个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形成,使得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建立进入良性运行,提高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专家分析当前社会价值观特点时指出,以下一些当前社会环境下突出的,或者是从观察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角度所感兴趣的社会信念和社会价值观,也是一些影响更为深远的可能构成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专家阐述如下:

 

(一)社会转型中物质主义价值观渐显。根据对黑龙江省和深圳市共1911名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物质主义价值观平均值为3.53分,略高于中值3.50分;且被调查对象物质主义价值观上得分分布围绕着均值3.54分呈对称分布,中间分布略高于正态分布。调查结果还显示,黑龙江省被调查对象物质主义价值观平均得分为3.47分,低于深圳市被调查对象物质主义价值观平均得分的3.61分,且这两个群体物质主义价值观平均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黑龙江省被调查对象分属于哈尔滨市和某垦区,对这两个群体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比较发现并无显著差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特区的深圳是国内比较典型的现代城市,哈尔滨市作为传统城市,垦区作为典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这一对比结果似乎说明随着现代化的转型,物质主义价值观趋向于增强。男女性别之间,不同年龄群体之间,不同收入居民之间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上并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生学历群体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最低。自我认同的社会阶层越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得分越高。

 

(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中不断弱化。尽管从人们所感知到的现实状况看,人们大都认为中国社会更流行和鼓励集体主义,但个人所持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在发生改变(高文珺等,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两年一度的大型调查CSS2013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在问卷中列举的19种价值观中,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他认为一个好社会应该具有的特点,结果集体主义位列最后一位,在7065人中只有213人选择,说明集体主义在当前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很大。

 

(三)友善关爱价值观与现实感受存在较大落差。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与人文取向显著正相关,年龄越大的调查对象,越持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在社会现实感知方面,不同年龄被调查者对于仁爱友善的感受并无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和人文取向显著负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调查对象,越少感知到社会重视仁爱友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人文取向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认为自己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调查对象,更多地感受到人们普遍关怀和体谅他人。在人文取向价值观上,垦区居民显著高于哈尔滨和深圳居民,哈尔滨和深圳居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高文珺等,2014)。这一结果似乎在说明,现代都市中人与人间越来越隔膜,尽管人们需要仁爱友善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实社会中这种关系越来越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CSS2013大型调查中,友善在19种社会价值重要性排序中排在比较靠后的第17位,在7065个被调查者选择的五项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中,有675人选择了友善。

 

(四)人们普遍认同梦想的实现要早作规划。年龄与未来取向显著负相关,即年龄越大的调查对象,对计划未来的重视程度越低。受教育程度与未来取向显著正相关,即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认同成功应该早做准备,社会应当鼓励人们为未来做计划。

 

(五)缩小权力等级成为多数人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权力应该在全社会共享、不区分等级,可以质疑权威,但是,人们感知到的社会现实却是权力集中在上层,存在权势阶级,强调服从权威(高文珺等,2014)。近年来,社会两极分化状况越来越突出,这种两极分化体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上。人出现的底层认同和弱势群体认同反映为自认为底层弱势群体的人们感受到很大的经济贫富悬殊和权力距离。

 

(六)人们倾向于认为社会是比较公平正义的。吴胜涛等人对中国17个城市2000余名成年人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人持有较高的一般世道正义观和较低的个人世道正义观,即他们相信他人的遭遇或整个世道是合理、应该的,但却认为自己的遭遇不合理、不应该(吴胜涛、韩布新,2013)。这一结果与在黑龙江的调查结果相似,对黑龙江被调查者一般世道正义观测量的均值为3.96分,个人世道正义观均值为3.58分。

 

(七)市场化促进了人们对契约观念的认同。社会契约的测量采用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的自变问卷,共20个题目,主要考察经济、商业和公共事务中人们对于规则和地位的态度。记分采用5点量表,得分越大表示契约观念越强。结果显示,黑龙江980名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的平均得分为3.81898名深圳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的平均得分为3.88,高于黑龙江被调查者,统计分析发现两地在契约观念上的差异极其显著。被调查对象契约观念的得分处于比较赞成水平,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深圳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得分更高,说明在市场化进程中人们对于契约观念的认同程度在逐渐提高。

 

(八)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较低。在对北京市西城区510名居民进行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中,采用新生态范式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在新生态范式量表所测量的五个方面中,居民对生态危机的关注最高(为5点量表的3.92),居民比较认同我们正面临由滥用和破坏环境带来的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并为之担忧;被调查居民对自然平衡方面的关注度也较高(3.88),被调查者认为自然界有着脆弱的生态平衡,需要保护,不应随意破坏;增长极限也得到了居民的认同和关注(3.68);此外,人们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也较为认同(3.67),认为人类例外主义价值观的得分较低(2.54)。

 

(九)比较赞同命运可以协商的观念。在黑龙江和深圳的调查中可协商命运的得分为5点量表的3.81分,表示被调查者对于命运可协商接近于比较赞成程度。女性可协商命运得分为3.86分,高于男性的3.76分,且差异极其显著;受过高等教育的被调查者可协商命运的得分高于受过中等教育的被调查者,受过中等教育的被调查者可协商命运的得分高于只受过初等教育的被调查者,且差异显著;自我阶层定位下、中、上的被调查者在可协商命运量表上的得分也由低到高,分别为3.72分、3.90分和3.98分。

 

(十)和谐是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CSS2013大型调查中,要求每人从19种社会和谐价值中选择5种,和谐排在第5位,在被调查的7065人中,有2910人选择认为和谐是一个好的社会特征,占41.19%,可见民众对和谐价值的重视。调查显示,当前民众的心理和谐状况总体处于可接受水平;民众对家庭和谐的感受最高,家庭和睦的传统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际和谐和自我和谐分数相当,处于基本和谐状态;民众对社会和谐得分最低,在5点量表中为2.94分,介于不确定和比较不和谐之间(任孝鹏等,2014)。

 

(十一)几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力。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1个县(区)、604个社区完成了个人问卷10268份。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就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包括的特征,从备选的19个社会价值观中选择5项。在全部问卷中每人严格只选5项的总人数为7065人,对这些被调查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所示,排在社会价值观前五位的是平等”“民主”“文明”“公正和谐,其中平等的选择比例超过了一半,后四个的选择比例均超过了40%。其次是富强”“尊重人权”“尊崇宪法”“团结爱国,选择的比例介于25%40%之间。排在最后的五位是包容”“崇尚科学”“友善”“敬业集体主义,选择比例在3%-11%

 

蓝皮书强调,面对中国目前的社会问题、发展的困难,长远的解决之道,离不开社会共享价值观的重建。专家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朴素的个人价值观为基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体价值观中那些共性的内容,而这些共性的内容正是每个人生活中遵从的那些朴素的信念。因此,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也应该从有利社会的点点滴滴开始,如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从不说假话做个诚实的人,从不乱扔垃圾开始,并应该从爱家庭、爱社区开始。当这些朴素的个体价值观成为每个人价值观的内核时,就构成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有可能升华为一个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

 

(二)传统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坚守。仁爱友善自古是我们社会公认的美德,但今天的人们在这样的价值观前纠结了,好人好报受到空前的质疑。中国人的价值观中有许多传承几千年的优良品德,温、良、恭、俭、让,与人为善,以德报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社会转型中,这些价值观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传统价值观的崩塌将会使得社会陷入迷茫,社会的行为也会失序,坚守传统社会共享价值观就是守卫道德底线。

 

(三)尊重个体价值观,引导社会共享价值观。在物质主义越来越凸现的今天,社会在鼓励人们增加消费来拉动经济,商业机构千方百计地利用消费主义来赢利,与此同时,社会在谴责物欲横流,提倡可持续发展。人们正是在这样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中选择着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在个体不同价值观中形成社会价值观。社会共享价值观应该是能够兼容个体价值观,且能够引导个体价值观方向的。

 

(四)凝聚社会共享价值观,促成社会的良性循环。处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人们的契约观念还不是很强,但人们在逐渐接受契约的价值理念,人们在从人类例外逐渐转向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价值观,平等民主文明公正和谐成为人们认可的首要价值观,这样的过程是社会共享价值观凝聚的过程。当人们发现不诚信的社会陷入恶性循环时,社会将不能选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人为善以德报怨成为消除社会冷漠、走上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之路。人们会认识到社会需要凝聚每个人的信念。而信念与社会规范密切相关。

 

(五)用社会共享价值观提高社会凝聚力。社会价值观既包括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又包括文化价值观。杨中芳(1994)认为,社会价值观是指隐含在一套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的一套价值,这套价值的持有使现有的社会架构得以保持。社会制度在这里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及社会奖惩等。它通过规范、价值、惩罚等,给个人带来外在压力,也通过社会价值的内化,给个人带来就范的压力。她把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分为3个层次:世界观、社会观和个人观。其中,世界观包括宇宙观、变迁观、人生兴趣、理想世界、社会于个人关系等;社会观包括组织制度、社会规范、人际规范、社会奖惩、社会公正等;个人观包括与环境、社会的关系,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发展目标等。这些文化价值观就使得个体成员逐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

 

(六)社会价值观要能兼容个人发展的信念。个体的社会心态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和价值观这些基本要素构成,而宏观的社会心态是由社会成员共同认知凝聚的社会共识、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团结与合作的行为倾向共同构成的。宏观层面的社会心态推动着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或者说,社会价值观作为社会心态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决定着社会如何发展和进步。一个社会的发展要能够使得社会成员得到发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也要兼容个体发展的价值观。在未来取向价值观的调查中人们具有为未来早做规划的价值理念,在当前,这种规划应该被纳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