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2015年学术动态与网络舆情研讨会在京召开

时间 : 2015-01-26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当前,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网络快速崛起为重要的媒介平台。网络平台与学术话语的交相互动,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中一道独特的重要景观。1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学术动态与网络舆情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为“网络平台与学术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施鹤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办公厅副主任王卫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余新华、李红岩,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刘润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以及来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环球时报社、新华网、央广网、腾讯、新浪等多家机构和媒体的3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网络平台与学术话语的交相互动

  高翔在讲话中指出,首先,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把握学术大势。中国学术当前正在经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这次跨越将会影响中国的未来,甚至有可能影响人类文明的未来。这次伟大的历史性学术跨越,最终要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形成能够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学术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的中国学派。要完成这个使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在高新科技时代,学术研究与媒体平台尤其是新媒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方面,中国学术如果不占领信息化的制高点,就没有未来;另一方面,我们的媒体如果不及时了解、掌握最新思想学术前沿,也会丧失未来。

  其次,加强中国社科院与其他兄弟单位的合作交流。中国社科院正在致力于打造“数字科学院”,致力于占领当代学术信息化的制高点。我们现在的主要重点在于建设一个世界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海量数据库——“社科云”。智库建设必须以大数据为支撑。中国社科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其基础就是这个海量数据库。在抢占学术信息化制高点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把中国社会科学网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学术门户网站,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观点发布平台、全球学术资讯的权威集散地、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希望与有关兄弟单位多交流经验,尤其是在技术、人才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最后,希望媒体界的朋友们多宣传、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国学术正在经历的历史性跨越,必然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各种思想、流派都试图影响这次跨越,各种利益集团都试图影响学术的发展、左右学术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和媒体界应该携起手来,鉴别真伪,明辨是非,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朝着产生学术巨人和思想巨人的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智慧和学术支撑。

  在主题发言中,祝华新强调要加厚网络文化土层,提升网络文化含量。他提出,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政务活动、思想理念、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注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大众化,将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科普的新载体,鼓励更多文化资源规范上网,加厚网络文化土层,提升网络文化含量,以改变、克服网络的非理性倾向;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专业化研究,以专业逻辑和专业话语与网络自媒体建立起一种学术区隔,从而避免严肃的学术问题在自媒体、社交媒体引起误读和炒作。

  光明日报社理论部高级编辑李瑞英认为,中国的社会科学资源还比较分散,没有体现出集合优势。她建言中国社科院和相关机构,利用好新媒体,实现学术资源与成果的整合,扩大专家和机构影响力,打造一个有助于外部了解中国的高端学术平台。

创新学术话语 引领网络舆情

  打造中国网络学术话语体系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重要方面。

  刘润为认为,要在网络传播中构建话语体系,必须要做到大众化、通俗化。但目前在学术领域,流行着一种违背网络传播规律的文风或话语体系。其具体表现为,试图从语言、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上全盘后现代主义化,装腔作势、自命高深、思维混乱、玄虚空泛、不知所云、莫名奇妙是这种文风的共同特征。学者必须坚持做高深的学问,但不能用故作高深的形式来表达。所以,我们应遵循古人“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的训诫,接地气儿,讲群众路线,形成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从全球视野出发,系统梳理了人类传播的历史。他提出,中国当前正处于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的节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潮流正给中国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主编吴珺提出,在当前的话语体系格局中,西方占有优势地位,在网络空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在网络平台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我们要打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在与西方话语体系对话的过程中打破其垄断地位,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

  把握技术变革 推动网络发展

  高新技术的变革正在深刻地推动学术创新,变革学术样态。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张英认为,互联网和学术传播特点,一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二是态度决定一切;三是少用学术“方言”多说“普通”话。未来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以用户为导向、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实行内容、栏目的优化,通过图表、图文、视频和文字的展示,摆事实讲道理,用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方式,把材料化为故事,实现文化和学术的传播。网络新技术可以直接为学者服务,通过网络授权、网络打印,学术文章可以实行按需出版、定制。

  环球时报社环球舆情中心主任戴元初认为,在互联网领域,中国的舆论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学术界对网络舆情和网络传播特点的研究与中国社会和业界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社会科学界对网络舆论传播和技术发展的热情与自然科学领域和IT界相比也有很大差距。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学术界应当基于中国网络社会的基础观察和深度研究,形成新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创造,推动中国网络的世界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彭秋归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