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综述

时间 : 2014-01-14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暨第六届全国现代政治经济数理分析研讨会”,于2012年9月22-23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岛根大学等70余所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洪卫教授、东方毅拓展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杜汝波少将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既交流了看法,又达成了共识。

  一、建立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术话语体系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彻底粉碎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黄粱美梦,西方正统经济学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其中不乏来自西方主流经济学内部的批判之声。李捷教授在贺词中指出,中国社科院今年决定开办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五大全国性学术论坛,其目的在于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程恩富教授梳理了现今中国特色经济学已有的学术话语体系,例如:新的活劳动价值论、资源需要双约束论、利己利他新经济人论、公平效率同向变动论、公有制高绩效论、基础主导双重调节论、世界基本经济矛盾论、经济力与经济关系系统论、生产力系统论、经济利益核心论、三型社会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论、农村两次飞跃论、经济科学发展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等等,在我国社会科学界是很突出的。武汉大学颜鹏飞教授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察,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体性的三个命题:“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思想总体再现具体总体、主观辩证法再现客观辩证法”;“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不能割裂事物发展的三大运动形式即对立性、统一性和中介性,尤其不能忽视中介范畴、中介环节和中介运动”;“研究对象总体:生产力(永恒因素/领先因素)一中介范畴一生产关系(原生态生产关系/次生态生产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离不开从其他经济学流派吸收合理的元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乐明教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学诸流派沟通借鉴的分析框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是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多样性”分析,各国在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条件下对于发展道路的选择,往往难以从理论上内洽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合理引入“多样性”分析,可以有助于中国经济学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开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中国经验”的理论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支撑。

  批判与借鉴并行不悖,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精神。北京大学陈平教授借非平衡物理学和复杂科学提供的理论工具,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和外贸自动平衡神话、自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神话、有效市场和金融无套利机会的神话、噪声驱动宏观经济周期的神话、微观基础和理性预期(自愿失业)的神话、利率政策宏观调节的神话、转型实验、金融危机和市场经济的内生不稳定性等进行了经验和历史的检验,发现新古典经济学描述的“看不见的手”即“自稳定市场”的神话,不但没有经验证据,理论上也是错误的。武汉大学龙斧教授认为新古典经济学表现出显著的封闭系统特征,这种封闭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范畴的封闭、逻辑结构和基础结构封闭、研究方法和模式的封闭、研究任务、目的和意义的封闭,其约定论、还原论、理性论试图建立起一种“普适经济学”。而从一般系统理论、整体主义、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看,新古典方法论自身存在逻辑性问题,即使配以现代计量方法,也常常在变量划分、关系设定与实践衡量中表现出合理性和可靠性问题。同时还认为理论的科学性基于方法论的科学性,后者是前者检验的必要机制,实践结果与理论预想目的一致性构成对方法论、理论科学性的又一必要检验机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不是对其理论和方法的全面否定,也不是对其资本主义微观行为、现象、关系和规律性研究的全面否定,更不是对它在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的全面否定。但是用新古典这种在自身存在严重方法论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中国社会发展有巨大差异性条件下产生的理论来指导,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学构建是极端不合适和荒谬的。福州大学周小亮教授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偏好自涉、外生、同质、稳定基础上的偏好理论,运用“理性——个体主义——均衡”的分析框架,在解释现实世界的诸多现象时陷入了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也使主流经济学偏好理论在经历了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与现代经济学的显示偏好理论三大发展阶段之后走向了终结。主张从唯物史观角度探讨偏好演化基础,以“生产方式——人的本质——个体偏好”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分析主线,探索以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偏好引导与重塑,由此探索促进社会和谐、包容发展的微观基础。

  二、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刘国光教授指出,宪法已经对基本经济制度规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对分配制度规定了按劳分配为主。这些规定就是为了节制私有经济和按资分配的资本主义因素的过度发展,使其不至于超过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地位,不被演变为私有化、两极分化和社会变质。只有认真、坚决、彻底贯彻宪法的这两条规定,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证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真正实现。南京财经大学的何干强教授认为,只有透过资本的物的形态(或资本的价值形态),用反映人与人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形态的统计指标,才能直接反映出所有制结构的本质关系,只有在第二、三产业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不低于50%,才能说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广东省委党校的郑志国对公有制占主体的内涵作出了新的界定。他指出,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所有制都在一定范围内涵盖资源性资产,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也不例外。我国宪法规定对各种自然资源实行公有制,有关专门法律对各种资源性资产的权属、开发、利用、保护等事项作了明确可行的规定,这说明我国公有制是严密而科学的制度体系。复旦大学的顾钰民教授根据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当代新的发展指出,现实中的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传统公有制和私有制具有不同的特征。公司制度的确立,为现代公有制和现代私有制的共同发展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微观制度条件,同时也为在整个社会中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载体。现阶段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即选择公有制为主体还是私有制为主体,这不仅以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依据,更重要的由社会价值目标决定的。

  关于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李济广教授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土地国有制不仅有利于均衡、顺利地发展生产力,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且最有利于生态平衡,最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所有制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为目的,必将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的根源;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公有制还必然消灭生态剥削和生态福利的严重分配不均。集体经济作为部分人共同所有的私有制难以实现社会范围的共同富裕。中国社科院的侯为民副研究员则认为,合作制经济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新型合作制经济,需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基础,克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在社会主义社会推动农业现代化,不能盲目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应致力于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表明,汲取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的思想,发展新型合作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当前我国财富与收入分配问题,程恩富教授认为,当前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贫富分化的问题凸显,必须高度重视和落实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目前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快速下降和私有制经济比重的大幅上升,是导致贫富分化的首因或根本原因。必须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壮大国有经济,振兴集体经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采用各种综合调节措施,以便制止贫富分化和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江苏省委党校的李炳炎教授从收入不平等、人的发展和人的脆弱性三个维度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反贫困的制度基础,因此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便有了消除贫困的制度保障。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增长。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具备相互依赖性,经济的成功不可能不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联系。而实现包容性增长首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周小亮教授认为,如何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利益协调问题,以实现“民富优先”的发展战略,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必须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及路径选择,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中有待求解的基本问题。王朝科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冒佩华副教授针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和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现实指出,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仅体现最终分配格局是否合理,也体现着社会公平与否。他们从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决定理论和劳动力价值变动理论出发,提出了一个包括分配主体、分配客体、分配尺度、社会制度对初次分配的规定性、制度安排对初次分配结构的约束等在内的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应该与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力变化率、资本报酬变化率以及政府税收增长率的平均变化率同方向变化,并用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的政策主张。山东财经大学周宇副教授认为,在如何解决当前的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上,继续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是不可取的。这种观点有三个方面的谬误:首先,是无视市场经济本身所造成的贫富分化现象;其次,存在着明显的“市场迷信”倾向;第三,提出的是因噎废食式的政策主张。在现阶段,“民生导向的社会主义化”才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正确道路。走这条道路,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本质特征,把改善民生作为主要的着力点,通过扩大民生型内需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问题

  关于当前资本主义金融经济危机,河南财经学院杨承训教授对其形成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虚拟一泡沫经济”成为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的主要标志,具有阶段性特征。应当从发达市场经济矛盾、资本主义本国矛盾与国际垄断资本矛盾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其形成在战后经过了四个小的嬗变阶段。我们把握这一特征,应当把握时代脉搏,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恰如其分地运用虚拟经济,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清算其影响。南开大学刘凤义教授指出,当前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内在矛盾。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从社会管制和调控制中解脱出来,劳动力的金融化也像脱缰的野马不受约束。从目前来看,资本主义制度调整方向必须是制度的“深层修复”,这种修复包括:激励技术创新,保证实体经济的恢复;保护劳资关系的平衡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教育,避免劳动商品的“金融化”。这种制度的深层修复必须朝着尊重中下层群体利益的方向演进,促进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南京政治学院赵英杰从金融不稳定的新视角,结合海曼?明斯基关于资本主义金融不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方向,从资本主义金融不稳定的内生因素,金融不稳定发生的根源及其与经济危机的关系,金融不稳定的动态形成过程与实体经济周期间的关系及经济危机的解决方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金融不稳定思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曹永栋和王志民研究员则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一般化角度指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必然是下降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的矛盾、生产的扩大和资本价值增值的矛盾、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的矛盾等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系列矛盾不可避免。最终,当技术进步停滞的那一刻,具体来说就是,当技术进步停滞引起工资提高,从而利润率和利润量同时下降的那一刻,经济危机便爆发了。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华南师范大学张凤超教授深入分析了资本霸权的空间特征。他指出,空间受到资本的控制并屈从于资本的逻辑,资本对利益的追逐直接塑造了资本主义城市化的空间面貌,非对称交换关系下的资本全球化流动不断加剧空间结构关系的异化。资本霸权的新秩序侵占空间主权秩序,并引发一轮轮空间危机,空间重构是反对资本霸权的必经之路。南开大学孙寿涛就信息革命中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层级化分裂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信息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演变呈现出层级化特征,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的层级区分。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中,所谓的非标准就业形式固然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但实质上降低了工人的阶级地位,是以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下降为代价的。

  关于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走向,中国社科院杨静等学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打破了民族国家自身积累、发展的路径,两者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还进一步带来政治、人口、环境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特征、职能以及各种危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社科院王佳菲认为,当前以美元强权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相容性和不稳定性。在这一体系下,如同以往的中心一外围框架一样,中心国家享受了更多的收益,而外围国家则承担了更多的成本并进一步边缘化,因而它本身是一个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多元化有助于在多元货币间建立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以市场选择的方式对这些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政策形成约束。未来国际储备货币结构向多元化与集团化方向发展,这不但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趋势,也是各国与区域经济集团政治、经济实力推动的必然结果。程恩富认为,当前人们逐渐认识到美元霸权的危害,加强了国家间和区域性的货币合作,而欧元的诞生又实现了主权国家货币在区域范围内的消亡。就此来看,实现更为广泛的货币合作,建立世界单一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的构想,需要提到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治理的议事日程上。他从现行世界经济的矛盾分析出发,对创建“世元”的必要性、实现的可能性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参加了《海派经济学》创刊10周年纪念活动(今年已被评选进入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从过去10年发表的文章中评选出30篇优秀论文,其间编者、作者、读者欢聚一堂,回顾《海派经济学》过去10年不平凡岁月,共谋未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计。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研究中心”也在会议期间正式挂牌成立,聘请了国内10多位知名学者为该中心特聘研究员,共同为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贡献智慧。同时,由程恩富教授领衔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创新系列教材——《初级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中级现代政治经济学》和《高级现代政治经济学》全部出齐,以及国内第一套《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丛书》也在会议期间与学者见面,并得到高度评价。

  (作者简介:王朝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教授;朱奎,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