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综述性的研究。疍民作为生活在岭南、福建、海南等地以船为家的特殊族群,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对象与研究的课题。自从20世纪20年代学者对疍民所做的调查与研究以来,疍民文化的研究已将近一个世纪了。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反思,将有利于疍民的进一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的詹坚固老师对20世纪以来的疍民研究做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他着重总结了三个研究高潮阶段的亮点及不足。他指出,第一个高潮阶段为20世纪20—40年代,研究的亮点集中在民俗调查方面,并对疍民的风俗、歌谣以及生活情况等进行了研究,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者及研究成果;不足在于,这一时期疍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其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二高潮阶段在50年代初,其研究主要是配合政府的疍民民族识别而兴起的,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调查成果;由于该时期内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族源辨识及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问题,对有关疍民在历史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所忽略。第三高潮阶段为1978年以来,这一时期疍民成果倍出,所研究的议题也十分广泛。该时期的代表作是张寿祺、黄新美的《疍家人》,该书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岭南疍民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此外,还在疍民族源及族属、体质、语言、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政府对其的管理、族群互动与认同、社会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批研究问世。这一阶段成果虽多,但也不少研究平庸且内容重复,创新性略有欠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陈光良教授阐述了百年来研究疍民文化的学者做了什么。他分四个阶段来论述: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50年代,学者们主要致力于民族史资料的收集和考证;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初,此阶段学者集中辨识疍民是否属于少数民族;第三阶段为50-70年代,此时期内地疍民研究和探讨沉寂,但海外学者特别是香港学者对本地的疍民做了考证和研讨,成果显著;第四阶段为80年代以后,疍民文化出现研究高潮。他特别提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疍民研究中出现了“中大现象”。即以中山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硕士生为主的,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等方法来研究疍民,研究时间长、角度广、成果多、质量高、精,影响大,在国际上都是少见的现象。这一现象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一是中大对岭南疍民的研究体现了学术自觉、学者的使命感及人文关怀;二是对疍民的研究多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三是出现疍民研究中堪称经典代表性的著作,研究水平高、质量高;四是疍民文化研究与时俱进,服务社会,影响社会。
第二,疍民源流问题研究。疍民的起源问题是历来研究者颇为关注的议题,本次研讨会也不例外,研究者多有新见。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的颜广文教授对疍民起源做了新解,他通过考证认为,欧邓是商周时期生活在岭南珠江三角洲的部族,是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自秦朝武力统一岭南,不愿意服从中央王朝统治的欧邓人开始了由陆居到水泊的历程,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疍的族群。欧邓与疍存在密切关系:从社会生活空间来看,“欧邓”与“疍民”的地望基本上是重叠的;“欧邓”与“疍民”的图腾崇拜是完全一致的;从音韵学上看,“邓”与“疍”韵母是相同的,存在着同音相通的可能;从文献记载来看,“欧邓”是“水行而山处”,“疍民”是“以舟楫为宅”,“或编蓬濒水而居”,其历史发展轨迹是有案可循的。从而得出结论:“欧邓”就是生活在岭南珠江三角洲一带疍民的始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刘付靖教授则重新考证了中南地区长江流域疍家的起源,她认为,疍家的祖先是先秦时期的羌族巴人盐商,被称为廪(卤、临),当时中原华夏人称盐为卤、临。廪沿长江上游汉水来到中游川东,向川东鄂西、湘西土著民族今天土家族、苗族、瑶族的先人诞贩卖食盐。后来廪转入川西,而卤字也被盐字取代,古老的巴人盐商廪成为神话传说。唐宋以来南方地区加快开发,部分诞即今天瑶族的先人迁徙到东南地区,加上唐宋诗词文献中经常提到诞民,诞的族名得到传播,逐渐成为东南地区沿江沿海水上居民的专称。
第三,疍民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厦门大学人类学系黄向春对清代福建的“蜑民”作了深入研究,他指出,清代福建的“蜑民”,是整个东南沿海区域社会的构成及其历史变迁的一个环节和缩影。对于文献中出现的从“游艇子”、“白水郎”、“水居船”、“夷户”,到“蜑户”、“蜑人”以及“曲蹄”、“蜑族”等文字记载,从古代文人到当今世界,一般都把他们串联起来,当做“一个”族裔群体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变化,也被用以证明“蜑民”作为一个“族体”的源流延绵。很多有人会意识到,实际上这些名称的内涵和所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是不尽相同的,只不过当它成为一个具体时空里的一种身份的标签之后,就已被“固化”在一个跨越时空而存在的“华夷之别”的框架之中而已。显然,清代的“曲蹄”已经远非宋元时期的“水居船”、“夷户”了。因此,我们在文字里所看到的“一脉相承”的名称的延续,更多的其实是“非我族类”观念和标签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地方社会中被不断地讲述、改造、利用和操演以及由此而维持的文化边界的延续,而研究者所要做的,正是要去看这一延续过程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下是如何展开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把“蜑民”当做一个“视角”而不仅仅是一个“族体”,并置于更整体的、结构性、区域性的社会文化史的脉络之中,将更能够体现“蜑民”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山市社科联主席胡波教授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疍民在生态环境积压下的生存状况。他指出,疍民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固然受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更受制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疍民文化的历史表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直接改变了疍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文化性格,一部疍民文化演变史,就是一部生态环境变迁史。因而,从生态环境变迁入手研究疍民生活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此外,詹坚固就疍民进一步深入研究指出了如下角度:一是过去对疍民分布情况一般进行简单的罗列,缺乏时代、分地区的深入研究;二是疍民语言方面研究广东、福建尚待深入;三是海洋文化角度的研究刚刚起步;四是疍民内部社会的运作情况尚缺乏探讨;五是宋元、民国及建国后的疍民情况研究较少;六是关于疍民的社会地位问题,官民看法有别,研究人们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观念,也是可以深入研讨的议题;七是疍民与他群的互动关系有深化的空间;八是学界对疍民对当地社会的贡献关注不足;九是历代政府对疍民的管理政策可以进一步深究。
第四,疍民文化研究地域性的扩展以及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从研究地域来讲,本次疍民文化研讨会所收到的论文较第一次大为拓展,地域涉及广东、福建、海南、澳门,其中以讨论广东疍民文化的文章最为集中,主要涉及到珠海、南海、肇庆、东莞、中山、广州、雷州、韶关、阳江、梅州等地,堪称是一次全方位的关于岭南疍民文化的研讨会。从研究内容上也是丰富多彩,如涉及到风俗、婚嫁、服饰、信仰、珍珠采集、葬俗、经济生活、与周边文化互动、疍民职业构成、语言、疍歌与戏曲之关系、咸水歌、疍民文化传承、对疍民文化的研究者张寿祺、伍锐麟的评价以及疍民历史的研究等。
第五,疍民文化研究在理论方法上的创新。本次研讨会的与会者既有注重文献解读的学者,也有重视田野调查的学者,这两种的研究模式都有其所长,并且也可以相互结合与补充。广东社会科学院陈忠烈研究员指出,在有关疍民文化的研究方面,事实上在角度上已经有诸多变化,从所提交的论文的选题来看,学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注重宏大叙事、铺叙手法的传统史学研究模式,而更加注重从个案、区域出发,力图站在整体性的角度来理解地方史。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邢植朝教授认为,疍民文化研究不应“炒冷饭”,而要继承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推进疍民文化的发展。针对疍民文化的产业化现象,华南农业大学吴建新教授持反对意见,他同时指出疍民文化研究应遵照学术史的路子研究,一是尊重前人研究,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才有生命力;二是要挖掘新材料;三是要注重田野调查。
通过本次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研讨会很成功,给学界对当下疍民文化的重新理解和构建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与会者还建议建立疍民文化资料库以及成立疍民研究会,以便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疍民文化研究。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