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的高端研讨会

时间 : 2014-05-07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编者按:426日至27日,在“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的高端研讨会”中,经过来自全国各地村民自治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有关村民自治创新实践地方代表的充分讨论,形成了以“找回自治”为主旨的会议共识,并进一步肯定了通过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来使村民自治“落地”这一实践和研究途径。

     20144262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高端研讨会在广西河池宜州市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找回自治: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来自国内村民自治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地方实践创新县市的相关领导参加了研讨,并达成以下基本共识:

     1、村民自治具有强大的内在价值。

     村民自治蕴含着自治的价值和力量,昭示了“找回自治”的必要性。一是社会内在的力量。二是低成本的社会组织和治理。三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找回自治”在于其内在价值从而获得其生命力。

     2、村民自治需要有效的实现形式。

     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制度已实施30多年,但这一制度却没能充分“落地”和运转。以行政村为村民自治单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治理需要的考虑,而在实行中遭遇了极大困难和体制性障碍,如行政抑制自治、体制不利自治、外力制约自治,这使得农村治理更多的是依靠外力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处于“空转”。这给了我们两个启示:一是,村民自治的合理单位有待探讨。二是,村民自治需要探索有效的实现形式。

    3、地方实践:村民自治迎来了新的阶段。

     村民自治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波段。第一波段,是以自然村为基础自生自发的村民自治,概括为“三个自我”。第二波段,是以建制村为基础规范规制的村民自治,概括为“四个民主”。而如今,特别是近年来,广东、广西、湖北、福建等省份,出现了在村委会以下的多种村民自治实现形式,如广东云浮的“三级理事会”、清远市的“自治重心下沉”、广西河池的“屯级党群理事会”、湖北秭归的“村落自治”等,这些鲜活的地方实践,都在昭示着村民自治第三波段的到来,即在建制村之下的内生外动的村民自治新阶段!

     4、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与一定的条件相关。

     村民自治对实践的“社会土壤”要求特别高,只有合适的“社会土壤”,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才是有效的。在广东、广西、湖北、福建等地的实践创新,共同特性是在建制村以下开拓出村民自治的空间。这反映出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相应条件——利益相关是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产权基础、地域相近是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空间基础、文化联结是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社会基础等,涉及到产权关系、社会联系、文化认同、自治能力等深层次领域的结构。同时,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发展千变万化,不同农村地区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广泛差异,因此村民自治还需要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

     5、内生外动: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

     新时期,诸多村民自治的创新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力量。一是,农村内生型的力量。运用农村内生型资源和力量,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二是,政府外力的介入。地方创新,多是由政府对自治活动加以总结提升后而广泛推广的。只有通过“内生外动”相结合,才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6、前景展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体系

     自治并不等同于民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民自治,需要从传统自治向现代自治转型。首先,村民自治产生于自然村,定型在建制村,再度活跃于自然村,其他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村民自治超出建制村范围,因此村民自治可在多个层次上展示。其次,不同层级的村民自治,其形式可以是多类型的。如成都在建制村实行村民议事会制,广东、广西、湖北等地在自然村探索创新,因此自治的形式是多类型的。再次,现代国家体系中,自治无法孤立,必须在与他治互动中寻求空间,他治介入自治与自治参与他治是并行不悖的,为此村民自治将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体系,是我们对村民自治的前景展望。

     村民自治实施30多年,过程曲折而复杂,在村民自治的第三波段到来之际,实践和学术都呼唤着“找回自治”,这既是学术的富矿,又是我们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次研讨会倡议:找回自治,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让村民自治“落地”!让村民自治的内在价值发挥光芒!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