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欢迎任何提出重要问题、报告有趣研究结果的高质量的中国管理研究文稿。来稿学术领域不限,研究方法不限,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二手数据分析、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定性方法等等,或者在中国管理研究上所创造的其它方法。
关于大会主题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文化与中国管理”。文化的定义多样,其中一个定义是:“一个社会体系共有的价值、信仰、行为规范和语言符号”。这个主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管理的,这可能有多种形式,举例来说,比如中国管理跨文化比较研究、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研究、中国国内组织文化研究、中国的文化趋势对管理实践的影响、经济发展中的文化驱动、文化的物质表现等等。
本次大会的目标是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共享中国情境下管理和组织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本土化研究和创造性地探索新概念、新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IACMR致力于为有意推动中国管理研究发展的学者、学生、管理者和咨询者提供帮助。作为中国私营企业发展和创新研究领先的城市之一,杭州是IAMCR会员交流和探索中国管理研究方面新想法和新发现的绝佳城市。
投稿人须知
学术道德:IACMR是一个志愿者团体,其运行、成长以及对卓越的追求均依赖于全体成员的合作、参与、和奉献。学会严禁任何形式的学术欺诈行为,包括剽窃以及不适当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学术道德还包括参与会议的专业精神。成员应承担如下义务:(1)一旦论文被录用,作者必须以口头或互动性圆桌讨论形式在会议上报告;(2)一旦列入议程,所有报告会、专题讨论会、专业发展工作坊的主持人、点评人、或座谈发言人必须按计划完成各自的角色和任务。若因不可预见的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出席会议,请务必联系相关的负责人,并做出妥善安排。应及时、努力、细致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没有完成自己的职责就等同于违背了职业标准,同时也构成了对众多的作者、审稿人、会议组织者、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参会者所做的志愿性贡献的不尊重。我们期望所有的作者在开展研究、撰写论文、以及向同仁们报告研究成果时,都能以专业的、有道德的行为自觉遵守和维护IACMR的职业操守。“IACMR追求卓越宣言”声明全文请参见此处。
报告语言:本次大会有两个并列的议程:英文论坛和中文论坛,分别有不同的系统接受论文投稿、专题讨论会提案和专业发展工作坊提案。但是同一篇文章,或者两篇主要内容雷同的文章,不能因写作语言不同而同时投向中、英文两个议程。同一项研究报告, 作者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语言投稿。违者其稿件将不会被送审。此征文通知适用于论文、专题讨论会、以及专业发展工作坊提案的中文投稿,欲以英文投稿的作者,请参见网站本征文通知的英文版 。
投稿限制:3+3+2原则。每一位作者(无论是独立作者还是合作者)可分别向英文议程和中文论坛投稿,但分别为最多三篇(包括论文和专题讨论会稿件);第四篇投稿将不会被送审并被退还给投稿作者。每人(报告人或者组织人)最多只能参加两个专业发展工作坊。
投稿程序:我们只接受电子投稿。关于电子投稿过程的详细信息将于2015年9月10日前于www.iacmr.org上公布,网站将于当日起开通接受投稿,论文和专题讨论会投稿截止日期为北京时间2015年10月17日中午12时(美国东部标准时间2015年10月16日晚12时)。专业发展工作坊提案投稿截止日期为2015年11月15日。为确保您的稿件能够接收并送审,请仔细阅读如下指南以及网上的投稿程序说明,并请尽早投递稿件。最后一分钟投稿往往会发生更多失误并造成作者遗漏投稿程序中所要求的重要信息。由于专题主席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评审,未按照正常程序投稿或未最终完成投稿程序的稿件,将自动不予送审。
收到投稿的确认函:收到投稿后,我们会给投稿作者发出电子邮件确认收到稿件。
评审与录用通知:学术议程的稿件采用双人匿名评审制度。评审人依据研究质量、对华人管理领域的贡献,以及IACMR成员对论题的兴趣来评价论文。录用或不予录用的通知将于2016年2月14日之前发出。
学术议程
大会的学术论文议程于2016年6月16日至19日举行,包括论文口头报告、专题讨论会以及主题报告会。
论文
我们诚征有关本次大会主题以及组织和管理各个分支领域的原创性文章。原创性意指该论文报告的是没有以任何一种语言在任何其它学术会议上报告过或在任何学术刊物及书籍中发表过的研究。一旦论文被大会接受,投稿时的论文作者名单将不能在做论文陈述或编入大会论文集时更改。
会议接受的论文将以下面两种形式中的一种进行报告:一是口头报告,二是圆桌讨论。口头报告大约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来陈述论文内容,另外5分钟用于回答提问。在圆桌讨论部分,作者将在一小群人中陈述他的报告,并在主持人的安排下与同桌参与者进行讨论并征询建议。
投稿指南
请先确认论文编排无误之后再递交(如,全部导入的图表都显示正常);请确认文档不携带病毒。
- 专业发展工作坊名称
- “主席”或“组织者”以及所有参加的报告人的全名和联系信息(用星号*在主席/组织者姓名旁标示),包括工作单位、职称(如副教授)、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以及电子邮件地址
- 工作坊的目的(即学习目标)
- 工作坊的内容
- 拟参加者以及参加者的许可标准
- 此专业发展研讨会的时间要求
其它重要信息
会议论文集
我们将在只有参会人员才能登录的安全网站内在线发表会议论文集,其中,学术议程的论文报告将全文刊发,圆桌讨论部分的参会文章只刊出摘要。在线会议文集的发行,不会影响作者将文章投至学术期刊发表或者出版书籍发行。当然,作者也可以在投稿时,在有关选项后面打勾,以选择被大会接受的论文全文不在在线会议论文集中刊发(这样会只刊出摘要)。但是,在会议前,所有被接受的会议论文和专题讨论的提案全文,都将会刊登在受会议保护的网页上,以方便与会者阅读,为参会做准备。
最佳论文奖
本次大会设有四个最佳论文奖:微观主题(个体与群体层面的研究),宏观主题(组织层面分析以及战略的研究),大会主题(文化与中国管理),以及最佳学生论文。最佳大会主题论文奖将颁给对2016年大会“文化与中国管理”这一主题进行最佳阐释的论文。
会议地点及注册
本次大会的举行地点将是中国杭州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会议注册将于2015年11月1日开始。有关会议注册程序、费用标准以及宾馆预定的详细信息将于2015年11月1日起在会议网站http://www.iacmr.org/上予以公布。
学生补贴
参会学生通过竞争可获得会议补贴,请留意将于2015年晚些时候刊登在会议网站上的学生补贴公告。
咨询
如对此征文通知及会议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大会议程主席Ray Friedman教授(Ray.Friedman.IACMR@Owen.Vanderbilt.edu)。有关IACMR的问题,可咨询学会总监姚志君老师(zhijun.yao@gsm.pku.edu.cn)。有关IACMR的一般信息,请参见我们的网站:www.iacmr.org。
审稿人征集通知
2016年IACMR杭州会议需要高质量的审稿人。我们邀请您积极报名作为志愿审稿人,评审您所属的专题或者所擅长的专题。除了协助该专题的主席做出录用决定,并帮助论文作者提高稿件质量外,参与评审也是您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好机会。2015年6月1日在学会网站(www.iacmr.org)上将刊登审稿人报名通知,请在该网站上报名并选择您擅长的领域(即关键词)及您希望审稿的专题。报名之后,您有可能会被邀评审至多四篇稿件(中文或英文)。感谢您愿意考虑成为大会的审稿人。
2016年大会筹备组成员
创始会长:徐淑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北京大学
上届会长:陈昭全,美国罗格斯大学
本届会长:樊景立,香港科技大学
当选会长:梁 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副会长兼2016大会主席:Ray Friedman,, 美国范德堡大学
2016议程共同主席兼当地承办委员会主席:吴晓波,浙江大学
英文论坛宏观组主席:杨海滨,香港城市大学
英文论坛微观组主席:张 震,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中文论坛宏观组主席:井润田,上海交通大学
中文论坛微观组主席:宋继文,中国人民大学
黄 旭,香港理工大学
专业发展工作坊主席:房晓辉,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2016年大会中文论坛组织委员会成员
Ray Friedman,范德堡大学 (2016大会主席)
井润田(Runtian Jing), 上海交通大学(宏观组主席)
宋继文(Lynda Jiwen Song),中国人民大学 (微观组主席)
黄 旭 (Xu Huang),香港理工大学, (微观组共同主席)
陈宏辉(Honghui Chen),中山大学
陈维政 (Weizheng Chen),四川大学
陈雅如 (Yaru Chen),Cornell大学
陈镇雄 (Zhenxiong Che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富萍萍 (Pingping Fu),香港中文大学
韩 践 (Jian Han),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许 浚 (Chun Hui),香港大学
贾良定(Liangding Jia),南京大学
李燕萍(Yanping Li),武汉大学
李 垣 (Yuan Li), 上海交通大学
廖建桥 (Jianqiao Liao), 华中科技大学
林丹明(Danming Lin),汕头大学
刘 洪 (Hong Liu),南京大学
刘善仕 (Shanshi Liu), 华南理工大学
吕 源(Yuan Lv), 汕头大学
彭台光(TK Peng),台灣義守大学
宋 华(Hua Song),中国人民大学
孙海法 (Haifa Sun),中山大学
田志龙(Zhilong Tian),华中科技大学
蔡舒恒 (Terence Tsai),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王鹤丽 (Heli Wang),新加坡管理大学
王端旭 (Duanxu Wang),浙江大学
王 辉 (Hui Wang),北京大学
阎海峰(Haifeng Yan),华东理工大学
杨百寅 (Baiyin Yang),清华大学
杨小华 (Xiaohua Yang),旧金山大学
杨 治 (Zhi Yang),华中科技大学
姚小涛(Xiaotao Yao),西安交通大学
张玉利(Yuli Zhang),南开大学
张志学(Zhixue Zhang),北京大学
张建君 (Jianjun Zhang),北京大学
章 凯 (Kai Zhang),中国人民大学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