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如何为亚洲艺术找回“自我”?

时间 : 2013-09-28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核心提示

  9月11日至12日,由广东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首届“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在广东美术馆举行。来自亚洲各国美术馆、艺术机构及部分欧美著名艺术博物馆的近80位馆长及资深策展人就亚洲艺术发展问题展开对话。

 这场全球艺术策展人的“国际风云对话”,吸引了韩国国立美术馆、大阪国立美术馆、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印度国立现代艺术馆等亚洲知名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展开交锋,同时,英国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国立博物馆等“知名大馆”的艺术策展人也纷纷登台,讲述各自博物馆、美术馆在展览策划、文化研究、公众教育等方面的经验知识。

  本次论坛,可谓不同文化视角交织下的美术馆“思想盛宴”。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体提升,“亚洲问题”也正在超越地域而成为全球性的话题。亚洲艺术的过去、现状、将来,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亚洲美术馆人如何探求“大国际”视野下的本土策展意识,都成为热议话题。中国美术馆在未来如何进一步迈出国际步伐?也成为国内美术馆界关心的问题。

  亚洲问题

  各国艺术作品
  同质化加剧?

  近20年来,亚洲各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日渐呈现一派蓬勃生机,其中尤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的美术双年展或三年展为著。目前亚洲地区举办的双年展总量已经几乎占到全球的一半。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部主任孙立新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大都会博物馆共设有17个部门,但亚洲艺术部已然成为该馆第二大的部门,这与亚洲尤其是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密切有关。

  然而,在这种表象的繁荣背后,亚洲艺术发展也暴露出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不少与会嘉宾都意识到,在“全球化”意识的冲击下,各国艺术都出现了同质化倾向。雷同的主题、相似的艺术作品,在亚洲各地的双年展和三年展中屡屡上演。

  “这些展览不但可以在中国、日本、印度看到,而且它们的面目与欧美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说,缺乏亚洲意识是亚洲艺术目前的共同问题。”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亚洲在哪里?”与会嘉宾发出了追问。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分析说,由于“亚洲”的概念是在近代被西方人强行植入的,亚洲人艺术自觉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亚洲的艺术家总是忙于应对复杂的国内问题,而对彼此之间的发展状况几乎从不关注。随着全球化,亚洲艺术家和策展人也开始对共同面对的问题作出思考。”

  对此,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资深策展人姜承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设想:过去亚洲各国之间的艺术交流,往往只是停留在展览会层面,人们只能透过作品来了解对方的文化。如今,亚洲艺术家应该更多地进行跨国游历和采风,与当地居民和艺术家切身生活、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和思考,亚洲的艺术家才能进行思想文化层面的沟通,探索形成亚洲艺术的面貌。

  亚洲经验

  更专业的策展人,更平民的美术馆

  尽管“亚洲意识”刚刚提出,但数十年的发展,还是为亚洲各国策展人积累了丰富的“亚洲经验”。在如何提升策展人素质和美术馆功能等问题上,亚洲各国美术馆人交换了彼此心得。

 “如今中国建成了许多华丽宏伟的美术馆,数量上可能比日本还多,但现代艺术的发展不能单靠美术馆的建筑,更需要有策划能力的策展人。”日本埼玉现代美术馆馆长建畠哲说。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策展人”是在新千年才产生的新鲜事物。经过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一系列大型展览的锻炼,这一队伍扩展迅速。然而,中国艺术要真正步入“策展人时代”,还必须经历一个专业化培训时代。

  在日本,美术馆都会在大学开设由国家提供资金补助的培训班。只有取得相应资格的从业人员,才能进入美术馆工作。美术馆的每位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攻的研究领域,还必须是“全能型”人才,能够包揽收藏、策展、保管和教育推广。然而,他们也需要通过馆内的长期考察,才能担当真正的策展工作。这一要求,即便在规模较小的美术馆内,也不会有丝毫降低。

  此外,策展人们面对的不只是艺术“小圈子”,还要接受公众考量,如何让艺术重新回归公众生活成了不约而同的关注焦点。

 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萧丽娟讲述了香港“油街实现”博物馆的案例。香港岛北角一处在工业地带、商贸区的夹缝之处栖居多年的百年历史建筑——油街12号,摇身变为艺术空间。在香港文化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艺术在这里和公众无缝对接。

  它不是在公共区域机械性地安插雕塑、艺术作品,而是立志抹去公众心中艺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距离感。在这里不仅是艺术家,只要对自己手艺还算自信的市民,也可毫无门槛地加入创作的行列中来,策展人、艺术家、观众彼此间可以“身份互换”,这种互动模式不断将艺术氛围扩散到社区民众生活里。

  回归公众生活的转型,这既为策展人提出新的挑战,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美术馆的共识。“美术馆不应是小圈子文化的代名词,不能只是光看展览的地方,更要成为散发文化气场的公共空间。”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认为,美术馆应该不断加强观众对艺术的体验感,通过讲座、书吧等形式让市民在艺术馆获得更多的审美生活体验。

  亚洲故事

 讲好每一个亚洲的艺术故事

  与“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同步,同期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回到亚洲·亚欧美术策展案例展”浓缩了近年来关于亚洲问题最经典的展览案例。这些来自亚洲或者欧洲一线美术馆的策展人们似乎都在探索一个命题:如何讲好亚洲艺术自己的故事。

  可以说,美术馆把馆藏作品展出,是让艺术品实现其社会价值再生的方式。“策展人要通过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性思考,重新把历年馆藏艺术品拿出来,让它们与当下的艺术环境重新碰撞,这样才能形成活力。”著名艺术评论家尚辉说。

 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策展的“叶之威:风采再现”是一个极好案例。叶之威作为新加坡本土的重要艺术家,对其艺术的回顾不只局限在展出艺术品的层面,策展团队对艺术家展开了“个人史研究”。展览把叶之威的艺术作品,与他生前收藏的书籍、工艺品、旅行拍摄的照片等一并陈列,让观众对艺术家获得创作灵感的过程一目了然。“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也不只是因为他的作品,更多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再创造。”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策展人吕子华说。

  而在印度国立现代艺术馆策划的“最后的收获·泰戈尔绘画展”之中,对这位大文豪、诗人晚年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展示,处处能感受他文学的痕迹。展览分为四大板块,分别采用了黑褐色、黑色、深栗色作为背景色,让观众们不禁回想起他文学作品里的乡村风貌。

 在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看来,亚洲的美术策展人们正不约而同地关注一个命题——“美术馆叙事”。策展人开始重新回到美术馆的库房,重新认知和研究馆藏作品,从中发现新问题。而面对公众,策展人要学会的首要本领就是如何讲故事,讲好亚洲艺术的故事。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