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新国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汉语新文学

时间 : 2013-09-30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摘要]朱寿桐先生将“汉语”这种语言形态视为“汉语新文学”的主要构成性要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当他以此作为否定“国族意识”在学科分类中的作用,并对现行学科分类的意义做了近似笼统的否定,甚至将“五四”文学革命也仅仅归结为白话文变革的时候,就令人难以苟同了。这里有一个“汉语”与“新文学”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个“国族意识”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汉语新文学”的主词是“文学”,而不是“汉语”,“汉语新文学”的理论基础应放在文学观上,而不应放在语言观上。同样,“国族意识”构不成文学创作的主导意识,“汉语新文学”可以超越“国族意识”,却不能超越“文化共同体意识”。“文化的华文文学”概念将海外华文文学视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可以弥补“汉语新文学”论证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找回中华文学的统一性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不可能通过对原来的分类方式的否定来实现的。我们必须在“汉语新文学”这个整体性学术概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将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者单方面建构起的“汉语新文学”就视为这个学术概念的真实无误的内涵,以使“汉语新文学”不但在形式上,也在文化内涵上成为一个动态的、协调发展的文学的乃至文化的共同体。
      [关键词]新国学 汉语新文学 华文文学 整体文学观 文化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 (2010) 08-0134-09

     作者简介王富仁,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汕头,515063)
     新国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汉语新文学.pdf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