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23年在巴达维亚出版的《三字经》是新教传教士麦都思撰写的第一种布道手册。作者虽然在创作形式上套用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的文体结构,但并不是简单地将欲要传达的基督教教义构建在一种有韵有序的中文三字结构中,其创作过程内含了一个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转化过程,是对当时既有的问答体布道手册的一个形式上的突破。同中国传统《三字经》带给华人蒙学教育的影响一样,基督教《三字经》仿照中国传统《三字经》的文体形式并因袭其文本的社会功用,成为一种适合在学校使用的宗教启蒙 读物,并给新教在南洋地区所面临的文化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一面。麦都思的《三字经》不单在形式上有效缓和了中文口授与识字水平之间的对立,在内容主旨上也充分体现出新教传教士对异文化的一种观察视角,以及在与异文化对话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动性。 [关键词]三字经 新教传教士 麦都思 布道手册 蒙学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 (2010) 12-0112-08
*本文系复旦大学“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研究项目成果(2009BLS001),并得到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 司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