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吴承学教授

时间 : 2013-10-06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吴承学教授,男。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1982)和文学硕士(1984)学位,留校工作。1987年进入复旦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0),分配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晋升为讲师(1990)、副教授(1992)、教授(1994),并任博士生导师(1996)。199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首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999年获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为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学术兼职有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校教师编制核定与职务聘任委员会成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学术研究》编委、《文学遗产》编委、《文艺理论研究》编委、《中国文学研究》编委、《古典文学知识》编委、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学术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中国文体研究中心主任等。

  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诗文”,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诗文”研究。

  在学术交流方面,曾赴日本、美国以及台、港、澳地区开会、讲学、访学。2001年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
  • 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花城出版社 1993年  
  • 晚明小品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 晚明文学思潮研究(吴承学 李光摩)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 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吴承学 彭玉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 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吴承学 何诗海编)凤凰出版社2011年4月
  • 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 大学语文(第八版徐中玉主编,主要编写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6月
  •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傅璇琮主编,主要编写者)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
  • 旨永神遥明小品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文献整理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 《瞎骗奇闻》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 《胡涂世界》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 《最近社会龌龊史》整理 以上四种与卢叔度先生合作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 《封神演义》与卢叔度先生合作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96年
  • 车王府曲本选 主要整理者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0年
  • 车王府曲本菁华 元明卷 第一整理者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年
  • 车王府曲本菁华 明清卷 主要整理者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年
  • 菜根谈/呻吟语 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5月
  • 詹安泰文集(吴承学 彭玉平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 庆祝王运熙教授八十华诞文集(与曹旭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主要论文
  •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彭玉平 吴承学) 《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 诗可以群(吴承学 何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2009》武汉出版社2011年)
  •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被陶东风、张未民主编《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2010年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
  •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 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 《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 辨体与破体 《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
  • 历史的观念——中国古代文学史观初探 《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
  • 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 《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 评点之兴 ——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 《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 论谣谶与诗谶 《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 论晚明清言 《文学评论》1997年4期
  • 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学术史上的贡献 《文学评论》1998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
  • 八股四题(与李光摩合作) 《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 《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8期)
  •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 《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翻译出版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ume 4, Number 1(2010) )
  • 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吴承学 何诗海)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 《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想象》(吴承学  沙红兵) 《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 )
  • 论《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学与文体观念——以《文学典》为中心 《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  “新妇”用典之我见 《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 “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 《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 征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
  • 唐诗分期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11期)
  • 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历史发展 《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新华文摘》1991年第2期 全文转载
  • 整体性地把握文学批评发展的轨迹 《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
  • 人品与文品 《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 集句论 《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1期)
  • 论题壁诗 《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1期)
  • 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 《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 《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 钩沉拾遗 探源溯流 《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 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吴承学 李光摩) 《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 《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吴承学 曹虹 蒋寅)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2期)
  •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
  • 论宋代隐括词 《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 五四与晚明(吴承学 李光摩) 《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 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吴承学 沙红兵) 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 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
  • 任昉《文章缘起》考论(吴承学 李晓红) 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 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 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 “换骨”“夺胎”二法本义辨识 《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 生命 感悟 理性 《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 文学上的南北派与南北宗 《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
  •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历史发展 《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5期)
  • 明人小品述略(吴承学 董上德)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 论张大复的散文小品 《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8期)
  • 明代八股文文体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吴承学 李斌) 《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载《首届明代文学国际论文集》2004年10月南京师大出版社
  •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吴承学 沙红兵) 《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 “中国古代文体学之内涵与前景”专题研讨(主持人) 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5第21期
  •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吴承学 沙红兵) 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5第21期
  • “八脚词”与宋代文章学 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 简谈文学史史料的发掘与处理(与何诗海合作) 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学思想(吴承学 何诗海)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吴承学 沙红兵) 文史哲 2010年第2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
  • 无名氏的意味——扑朔迷离的《梅花诗》 中国文化2010年秋季号 第32期
  • 严羽“不落言筌”说的美学内涵 《学术研究》1985年第6期
  • 《采薇》并非“以哀景写乐” 《学术研究》1986年第5期
  • 一个从玄学向美学转化的论题论“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 从破体为文看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 《学术研究》1989年第5期
  • 古典风格学的形成及特点 《学术研究》1991年第2期
  • 从体到派 《学术研究》1993年第4期
  • 释《文赋》“怀霜”“凌云” 《学术研究》1994年第2期
  • 《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 《学术研究》1996年第1期
  •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7期
  • 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 《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序 《学术研究》2004年6期
  • 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吴承学 何诗海) 《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 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吴承学 陈赟) 《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转载,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度国学2006》收录)
  •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 《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转载)
  •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吴承学 彭玉平) 《复旦学报》1996年6期 又载《与历史同行——复旦大学(1978—1998)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 从传统形态诗文评到现代形态批评史(吴承学 彭玉平) 《“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 策问与对策 《新国学》1999年创刊号
  • 黄佐的《六艺流别》与“文本于经”的思想 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九、第十辑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 宋词疑义二考(吴承学 李婵娟) 求是学刊 2005年第5期
  • 遗音与前奏——论晚明小品的历史地位 《江海月刊》1995年第3期
  • 儒学与评点之学《华学》创刊号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 简论八股文对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影响 《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
  • 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吴承学 何诗海) 《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 论“序题”——对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批评形式的定名与考察 《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 诗牌谱研究 载<古典学的现在>2001年2月 日本京都大学
  •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载《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诗牌谱》研究收入王宾主编《语言的向度》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 论中国古典的文学风格品级说 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 释“自然”——兼论文学批评概念的历史性 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 《小雅采薇》“哀乐”辨 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1期
  • 谈谈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 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2期
  • 程羽文“乱点鸳鸯谱”——介绍晚明小品《鸳鸯牒》 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5期
  • 晚明的清赏小品 古典文学知识 1996年第5期.
  • “拟盐”“咏絮”漫议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3期
  • 无章无句妙成文——论“意象体小品”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6期
  •  “不平则鸣”辨 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
  • 晚明小品研究心得——兼谈拙著《晚明小品研究》 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1期
  • 本草药方妙成文 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3期
  • 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 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 箴言与清言——读《呻吟语》与《菜根谈》 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5期
  • 浅读《封神演义》 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6期
  • 不值与不遇 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6期
  • 《文体通释》的文体学思想 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5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诏令类文体(一) 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2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诏令类文体(二) 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3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奏议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4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书牍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5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论说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6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序跋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1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传状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2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碑志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3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哀祭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4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祝祷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5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箴铭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6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颂赞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1期
  •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 刘湘兰)杂记类文体 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2期
  •  中国文体学札记:“文体”与“得体” 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1期
  •  中国文体学札记:读《文体明辨序说》二书献疑 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2期
  • 还原历史语境 接近历史真相 人民政协报2003年8月5日“学术家园”
  • 神游冥想 理解同情——《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序 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吴承学 李斌) 《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 学术的尊严与快乐 博览群书 2006年第11期
  • “岭南学”刍议(吴承学  翁筱曼)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 警惕“数据库体”论文泛滥 社会科学报2007年11月22日第5版
  • 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扎实可靠的基础工程——读《历代文话》 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2月1日
科研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1996)
  • 国家教委“八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形态学研究”
  • 教育部“十五”社科项目“陈眉公与晚明文风与士风”(200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理念”(2004)
  • 美国岭南基金会项目“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实践”(2006)
  • 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史料集释”(200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2010)
获奖情况

(一)学术类

  •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3)
  •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2009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
  •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0)
  •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7年)
  • 《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
  • 《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获广东省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5年)
  • 论文《历史的观念》(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第5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994年)
  • 《江山之助》(原载《文学评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1990年至1996年优秀论文奖”(1997年)
  • 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学术史上的贡献 原载《文学评论》1998年6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1997年至2003年优秀论文奖”(2003年)
  •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8年至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2000年9月)
  •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获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2000年1月)。
  •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2001年1月)。
  • 《诗可以群》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2002年1月)。
  •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原载《文学评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2003年1月)。
  •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8年至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2000年9月)
  • 《晚明习气与晚明心态》原载《文学遗产》)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7年优秀论文提名奖”(1998年)
  • 论文《生命之喻》(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995年)
  • 《评点之兴》(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998年)
  • 《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学术史上的贡献》(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第6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999年)
  •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原载《中国社会科学》与彭玉平合作)“获广东省第6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999年)
  • (二)综合类
  • 1992年获中山大学“优秀导师”先进个人奖。
  • 1995年获“广东中华文化基金奖章”。
  • 1998年获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工作者”奖。
  • 2002年被授予首届“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称号,并获桐山奖励金奖励。
  • 200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三批“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 2006年入选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2007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 2008年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