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南方)学术网 | 学术研究杂志社

张均教授

时间 : 2013-11-21 来源 : 本网原创稿 作者 : 中国(南方)学术网 【字体:

基本情况

  1972年生,湖北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4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更名“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始供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2004-2006年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2006年起先后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出版专著5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13篇(次)论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刊物转载。近年学术志趣 主要集中于当代文学史研究。

开设课程

  1,20世纪中国文学史(1949-2000)〔专业必修课程、本科通识课程〕
  2,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选读〔本科通识课程〕
  3,西方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选修课程〕

主要著作

  1,《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张爱玲十五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3,《张爱玲传》(第3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4,《欲望的重新叙述》(第二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论文

CSSCI刊物论文
  1,《“十七年”文学报刊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刊《文艺研究》2013年第7期,页52-60。
  2,《小说<暴风骤雨>的史实考释》,刊《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页143-150。
  3,《评(八卷本)<程文超文存>》,刊《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页200-202。
  4,《“普及”与“提高”之辩——论五十年代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势力之争》,刊《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页137-142。
  5,《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口述史料问题》,《文艺争鸣》2013年第6期。
  6,《召唤“隐藏的历史”——〈暴风骤雨〉动员叙述研究》,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页10-23;另收《周立波评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7,《革命、叙事与当代文艺的内在问题——小说<暴风骤雨>与纪录电影<暴风骤雨>对读札记》,刊《学术研究》2012年第5期,页126-133。
  8,《鲁迅弟子关于“鲁迅”重构的内部争辩》,刊《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页87-94。
  9,《搏击在虚空中:<呼兰河传>阅读札记》,刊《文艺争鸣》2011年第5期,页10-15。
  10,《胡适门生的1949-1952》,刊《文艺争鸣》2010年第19期,页129-134。
  11,《柔弱者的哲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阅读札记》,刊《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页83-88。
  12,《如何“文学”,怎样“叙述”——评於可训等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之“现代卷”、“当代卷”》,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页187-192。
  13,《五十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刊《文艺争鸣》2008年第12期,页124-129。
  14,《1950年代的鸳蝴文学出版》,刊《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页61-68。
  15,《鲁迅为什么不看重阿Q正传:兼论国民性批判写作与启蒙主义之关系》,刊《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页65-69;
  16,《意识形态的重建与自由主义》,刊《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页122-128。
  17,《裂隙中的叙事:论50至60年代文学的叙述机制》,刊《文学评论》2001年“青年学者专号”,此文获2001年度中山大学科技节论文一等奖。
  18,《区分的辩证法:<暴风骤雨>人物本事研究》,刊《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5期,页139-146。
  19,《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流氓主义”》,刊《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页123-129。
  20,《十七年期间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刊《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页153-159。
  21,《底层、基层及表述的悖论》,刊《小说评论》2009年第6期,页41-46。
  22,《史铁生与当代文学史书写》,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页64-71。
  23,《夜读章诒和》,刊《二十一世纪》(香港)2008年4月号,页147-150。
  24,《通向“中国”的写作》(毕飞宇访谈录),刊《小说评论》2006年第2期,页43-47。 另收《对话著名作家》,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5,《“现代”之后,我们往哪里去》,刊《小说评论》2006年第2期,页50-56。另收《对话著名作家》,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6,《“超越”的限度:论李锐兼及对新自由主义文学的批评》,刊《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页59-63。
  27,《“劳作使我沉静”》(张炜访谈录),刊《小说评论》2005年第3期,页14-17;另收《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26-231。
  28,《张炜与现代中国的仇恨美学》,刊《小说评论》2005年第3期,页24-30;另收《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32-240。
  29,《我们怎样进入历史: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刊《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页40-45;另收《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渊源:兼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中国视角》,刊《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页106-109。
  31,《用语言挑战语言》(韩少功访谈录),刊《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页16-21;另收《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56-63。
  32,《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的1992-2002》,刊《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页22-28;另收《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64-73。
  33,《沉沦与救赎:无根的一代(重读莫言、刘震云)》,刊《小说评论》1997年第1期,页55-62。
  34,《论苗长水和他的老区小说》,刊《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5期,页106-111。此文获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奖。

被转载的论文
  1,《革命、叙事与当代文艺的内在问题——小说<暴风骤雨>与纪录电影<暴风骤雨>对读札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原刊《学术研究》2012年第5期。
  2,《鲁迅弟子关于“鲁迅”重构的内部争辩》,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原刊《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今日大学体制与知识分子的生存》,《作品•精选》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原刊《天涯》2012年第2期。
  4,《左翼文学“读者”概念的演变》,《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摘要转载,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3期。
  5,《左翼文学“读者”概念的演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3期。
  6,《碧空楼忆往》(舒芜口述、张均整理),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原刊《万象》2010年第7期。
  7,《史铁生与当代文学史书写》,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原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普及”与“提高”之辩——论五十年代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势力之争》,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原刊《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9,《五十年代文学中的同人刊物问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原刊《文艺争鸣》2008年第12期。
  10,《用语言挑战语言》(韩少功访谈录),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原刊《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
  11,《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的1992-200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原刊《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
  12,《张爱玲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全文转载,原刊《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13,《沉沦与救赎:无根的一代(重读莫言、刘震云)》,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原刊《小说评论》1997年第1期。
 

科研项目

  1,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子项目“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制度”负责人,2011年)
  2,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青年项目〕“十七年文学杂志与文学生产”(2010年)。
  3,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周扬文人集团研究”(2010年)。
  4,主持广东省规划项目〔一般项目〕“制度、势力和文学‘知识’的生产:十七年文学杂志研究”(2009年)。
  5,主持广东省规划项目〔后期项目〕“文学制度与中国当代文学”(2007年)。
  6, 参与武汉大学“十五”211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接受史”(2004年)。
  7,主持中山大学桐山基金项目〔青年项目〕“1895-1927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与形成”(2002年)。
  8,参与教育部资助青年教师项目“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艺精神与文学叙事”(1999年)。

获奖情况

  1, 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工程第7批省级培养对象(2012)。
  2,“文学制度与中国当代文学”项目(广东省规划)结项获“优秀”鉴定(2009年)。

联系方式

  1,联系电话:020-84113112-569(中山大学中文堂805)
  2,电子邮箱:yugong01@126.com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