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初升 男,1968年生,福建平和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语文研究》副主编,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研究员。
1987年毕业于龙溪师范学校四年制普师;1991年毕业于福建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大现代汉语专业,获硕士学 位;200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8月至2005年7月在韶关学院中文系任教,2004年12月评为教授。2005 年8月调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2007年7月认定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11月至2001年9月、2003年2月至9月、2007年 4月至12月、2010年1至6月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Research Associate。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本科生:语言学概论、音韵学基础、广东方言与区域文化
硕士生:普通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方言与文化
博士生:汉语方言比较研究
《南雄珠玑方言志》(第二作者),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福建双方言研究》(第二作者),汉学出版社,1995年
《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作者之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乐昌土话研究》(第二作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
《香港新界方言》(第二作者),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
《连州土话研究》(第四作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韶华集——汉语方言学论稿》(独著),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2004年
《客家话通用词典》(编者之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汉语方言地图集》(编者之一),商务印书馆,2008年
《韶关土话调查研究》(第二作者),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漳属四县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双方言区(第一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4年12期全文复印
双方言现象的一般认识,《韶关大学学报》1995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1期全文复印
试论汉语方言岛,《学术研究》1996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8期全文复印
乐昌市塔头坝方言音系,《方言》1996年3期
韶关市郊石陂村语言生活的调查(第三作者),《方言》1998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6期
闽南话与客家话共同的方言词补证,载《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联系客方言考证闽南方言本字举隅,《语文研究》1999年1期
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韶关大学学报》1999年1期
曲江县白土墟言语交际中语码的选择与转换(第二作者),《语文研究》1999年4期
粤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类型(第一作者),《语文研究〉2000年2期
粤北地区汉语方言概况(第二作者),《方言》2000年2期
曲江县白沙镇大村土话的小称变音(第一作者),《方言》2000年3期
连州市丰阳土话的音韵特点,《语文研究》2001年3期
从巴色会出版物看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话的否定词和否定句(第二作者),《语言研究》2001年4期
论闽南方言岛,《闽语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粤北土话中知三读如端组的性质,《中国语学研究》(日本)第21卷,2002年3月
闽语平和方言中属于以母白读层的几个本字,《语文研究》2002年3期
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第一作者),《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7期
一百多年来新界客家方言音系的演变(第二作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二期,2003年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研究》2003年2期
粤北土话的小称变音,《中国语学研究》(日本)第23卷,2004年3月
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研究的述评,《语文研究》2004年3期
粤北土话及其他汉语方言表“孵化”义的词源,《中国语文研究》2005年2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方位词“里”,《中国语学研究》(日本)第25卷,2006年5月
论赣语中知组三等读如端组的层次,《方言》2007年1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体标记“开”和“里”,《暨南学报》2007年3期
从知三读如端组看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与早期赣语的历史关系,《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八辑,台湾文津出版社,2007年6月
19世纪美部会、圣公会传教士与闽北方言研究(第二作者),《中国语文研究》2007年2期
粤北土话、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中古全浊唇音、舌音今读的特殊表现,《东方语言学》第二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带“得”的可能式(第一作者),《中国语言学集刊》第二卷第二期,中华书局,2008年6月
广东方言的地理格局与自然地理及历史地理的关系(第二作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总第四十八期,2008年8月
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东方语言学》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客语春秋—第八届国际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岭南地区水上居民(疍家)的方言,《文化遗产》2009年3期
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第一作者),《中国语文研究》2009年2期
19世纪以来潮汕方言的罗马字拼音方案(第一作者),《南方语言学》第一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清末民初西洋人编写的客家方言文献,《语言研究》2010年1期
贺州铺门方言的浊塞音声母(第一作者),《暨南学报》2010年1期
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第二作者),《方言》2010年2期
一百多年来新界客家方言名词性词语的演变,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No.
24,2010年
湘南桂北三种土话平话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与否的性质,《方言》2010年4期
主持2000年度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粤北土话比较研究”。
主持200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粤北客家方言比较研究”。
主持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百多年来香港新界客家方言的发展演变”。
主持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岭南濒危方言研究”。
主持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从巴色会文献看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主持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研究”。
1996年11月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三届客家学国际研讨会”。
1998年5月至9月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人。
1999年6月出席在香港科技大学召开的“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
2001年6月出席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及第十三届北美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
2002年8月任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部访问学人,并出席在爱知县立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
2005年1月至2月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访问学人。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访问学人。
2007年11月出席在台湾中山大学召开的“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研讨会”。
2007年12月应邀到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作学术演讲。
2008年6月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2008年11月出席在台湾中央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客家方言国际研讨会”。
2008年12月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语言演变与语言接触国际研讨会”。
2008年12月出席在香港城市大学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
2003年被评为“韶关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2004年被评为“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电子邮件:zhuangcs@263.net
手机版 | 归档 | 关于我们| (粤ICP备14048290号 )
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会科学中心B座7楼学术研究杂志社
邮编:510635
© 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