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情况
吴滔,
1969年2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现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至200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2003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校级),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培养对象(省级)。
主要研究领域
历史地理学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中国农业史
明清江南区域史
教授课程
本科课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下)”、“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全校通识课程“在地图中发现历史”,其中“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硕士课程:“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与政区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历史地理的理论和方法”、“明清历史地理”、“西方历史地理学研究名著选读”等。
代表专著
1. 《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
《中國農村の信仰と生活——太湖流域社會史口述記錄集》(合著),日本汲古書院2008年;
3.
《大地的乐章——中国古代的农业》(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
代表论文
学术论文:
1. 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三大古刹”的布局与聚落历史,《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
2. 海外之变体:明清时期崇明盐场兴废与区域发展,《学术研究》2012年第5期;
3.
明清嘉定的“折漕”过程及其双面效应,《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
4.
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的聚落格局与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
5.
清代日记所见江南地区的水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6.
百姓日用而不知:明洪武十四年后户帖的流传,《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12期;
7.
“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8.
赋役、水利与“专业市镇”的兴起——以安亭、陆家浜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9.
《英国公共档案馆档案》所见清末汕头两次争地始末,《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0.
神庙界域与乡村秩序的重组——吴江庄家圩庙考察报告及其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11.
莊家圩劉王廟と村落社會,载太田出、佐藤仁史主编:《太湖流域社会の歷史学的研究》,日本汲古书院2007年;
12.
赈饥与县级以下区划的变化:明清嘉定宝山基层行政之运作,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3. 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和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4.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15. 清代江南的“
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6.
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地区分厂传统之转变——从赈济饥荒到乡镇自治,《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7.
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18.
分房原则在日常生活之呈现——以分湖柳氏大胜三墙门为中心,载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
19.
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20. 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1.
宗族与义仓:清代宜兴荆溪社区赈济实态,《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2.
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23.
明清时期虫灾考述,《农业考古》2000第3期;
24.略论明清南京地区的市镇发展,《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25.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农业考古》1999年第3期;
26.
清代南京地区农村经济初探,《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
27.明清时期苏松地区的乡村救济事业,《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
28.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乡镇赈济与社区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9.明清苏松仓储的社会、经济职能探析,《古今农业》1998年第3期;
30.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31.明清时期雹灾概述,《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32.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33.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
34.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35.
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书评、札记:
1.
创新与传承——“双重编码课程”的设置及其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4期;
2.
在田野中阅读江南乡镇志,《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3.
科大卫、刘陶陶主编《中国的城镇和乡村:认同与感知》评介,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卷第二期,2004年;
4.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と民间信仰”评介,《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
5.
《秦农业历史研究》评介,《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区域史视野下的明清两浙盐场灶户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9-2012,主持人。
2.
明清社会经济史中的“镇”——以江南和广东为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科研项目,2006-2009,主持人。
3.
明清江南基层社会运行机制与市镇辖区的变化,中山大学桐山奖青年基金,2005-2007,主持人。
4.
7—16世纪中国南部边疆与海洋经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2-2015,子课题负责人。
5.
明清东南沿海盐场社会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7-2012,子课题负责人。
6.
9—20世纪太湖地区圩田水利与农业环境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2010,子课题负责人。
7.
明清江南市镇管理机制研究,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2-2014,主持人。
获奖情况
1. 2003年6月,被评为谭其骧禹贡优秀毕业生和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
2.
2004年6月,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后。
3.
2011年5月,论文《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和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获第四届谭其骧禹贡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文三等奖。
学术兼职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
广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
学术交流
2006.1-2006.2:日本,神户,兵库县立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9.11: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访问学人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wut@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