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情况
徐坚教授。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起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02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2012年7月晋升为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 东亚及东南亚青铜时代考古学、考古学理论、考古学史
• 中国艺术史(小艺术传统)
•
物质文化研究
• 文化遗产
教授课程
• 本科课程:中国古代史(上)、考古学概论、物质文化研究、中国艺术史、公共考古学
•
硕士课程:物质文化研究导论、考古学导论、艺术史导论、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专题
专著
1.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编著、合著和译著
1. 合著,《揭阳的远古与文明》(第三章第二节(三)和第三节),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2.
合著,《揭阳考古》(上编之《揭东县宝山岽遗址试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3.
译著,《阅读过去》,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4. 译著,《艺术中国》,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5.
译著,《考古学思想史》,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学术论文
1. 《花厅墓地浅析》,《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2.
《竹园沟铙:中国青铜编钟发源起的一个关键环节——兼评《先秦乐钟之研究》和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新史学》第9卷第2期,1998年。
3.
《论三角缘神兽镜所见古代日本对江南文化的吸收》,《东南文化》2000年第1期。
4.
《追寻夏文化:二十世纪早期的国家主义考古学》,《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5.
《试论宁乡出土的商代铜铙》,《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
6. 《认识古代东方文明:评Gina Barnes,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East Asia: Archaeology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7. 《告别纯真:向戴维•克拉克致敬》,《文景》2008年第5期。
8. 《民族考古学:定义问题》,《江汉考古》2009年第4期。
9.
《内画鼻烟壶:工艺传统的断裂和美术取向的确立》,《艺术史研究》第11辑,2009年。
10.
《喀左铜器群再检讨:从器物学模式到行为考古学取向》,《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
11.
《湘绣的物质文化观察:民艺、工艺和艺术》,《艺术史研究》第12辑,2010年。
12.
《宾福德、过程主义和中国考古学》,《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13.
《作为南越考古学起点的龟岗和猫儿岗:发现与方法》,《历史人类学学刊》第9卷第1期,2011年。
14.
《社区考古学:遗产保护策略还是考古学研究取向》,《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
15.
《弥生铜铎和日本青铜文化的传入》,《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3辑,2012年。
16.
《未被认可的出版物和考古学》,《读书》2012年第3期。
17.
《滇池地区青铜文化漆器管窥:以羊甫头为中心》,《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5期。
18. “A Digitization Project
on Dongjing: Redefining its Concept and Collection”, Microfilm and Digitization
Review, vol. 41, no. 2, 2012.
其他文章
1. 《重建中国上古史》,《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5月。
2.
《断面的传统和传统的桥梁》,《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9月。
3.
《凿通时代的落幕:纪念张光直先生的逝去》,《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
4.
《历史的显影》,《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2月。
5.
《火之舞:楚雄彝人的群体记忆》,《金沙江文艺》2003年第6期。
6.
《作为史学典范的顾颉刚先生和古史辨运动》,《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
7.
《新博物馆运动之路:广东客家博物馆开馆陈列观后》,《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2日。
8.
《斯托克勒特收藏:改变欧洲的艺术品位》,《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5月下旬刊。
9.
《<新全球史>的新意》,《博览群书》2008年第11期。
10.
《温索普收藏:温和专制主义者的哀愁》,《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12月上旬刊。
11. 《义务教育的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南方周末
自由谈》2008年4月3日。
12. 《水上唱着什么歌》,《南方周末 自由谈》2008年10月22日。
13.
《谁都拥有被记忆的权利》,《南方周末 自由谈》2008年11月19日。
14.
《结构主义大师和中国》,《亚洲周刊》2009年11月28日。
15.
《中国古代史(先秦和秦汉)课程的设计和实践:一个博雅教育模式》,《中山大学报》2010年5月17日,《复旦通识教育》第4卷第1期,2010年。
16. 《民主是种游戏规则》,《南方周末 自由谈》2010年6月17日。
17. 《误读密尔,误解博雅》,《南方周末
自由谈》2010年9月16日。
18.
《承载过去和滋生未来的暗流》,《中国文物报》2012年5月4日。
研究项目
1. 2004年度美国温纳-格兰人类学研究基金会(the Wenner-Gren
Foundation)项目“人类学在中国的第一个世纪:口述史”。
2. 2005年度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濒危档案研究项目“滇北洞经:经本、谱本、表演和礼仪”。
3.
2006年度大英图书馆濒危档案研究项目“东部方言毕摩经:文本、仪式与宗教”。
4.
2007年度大英图书馆濒危档案研究项目“贵州荔波水书的保护、整理与研究”。
5.
2007年度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公室后期资助项目“戎祀之间: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
6.
2008年度大英图书馆濒危档案研究项目“南部方言毕摩经的整理与研究”。
7. 2008年度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研究项目“梯玛:湘西的萨满教”。
8.
2010年度大英图书馆濒危档案研究项目“黔南私人收藏水书的整理与研究”。
9.
2011年度日本住友基金会研究项目“鸟居龙藏的西南之行:一百年之后的回访”。
10.
2011年度大英图书馆濒危档案研究项目“滇南越北瑶文文书的保护和研究:文本、图像和宗教”。
学术交流
• 2005年8月-2006年5月担任美国巴德学院(Bard College)访问助教授。
•
2008年3-6月担任法国高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基金会(FMSH)爱玛仕访问学人,于塞努奇博物馆研究法国的中国艺术收藏的形成。
•
提交论文或出席2008年IAHA第20届双年会,2009年EAAS年会,2010年IAHA第21届双年会,2012年IAHA第22届双年会和ICAS
2012年会等。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xujian@mail.sysu.edu.cn;
jianxu@jianxu.org